【计量史话】从原始的建筑漫谈早期的测量
在邈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斗争中,终于保存了自己,创造了人类历史。为了生存,首先需要逐步改善衣、食、住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人类物质文明。那么早期的吃、穿、住与度量衡有没有关系呢?
萌芽的出现
度量衡的产生首先起源于对数和量的认识。原始人群外出猎取食物,一部分人打到一只山羊,另一些人只捕到两只野兔。或者在平均分配采集物时,要根据人数的多少来分堆等等。久而久之逐步产生了数的概念。几十万年过去了,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期,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阳遗址发现了许多骨片上有刻划的痕迹,似乎是人工记数的符号。这与传说中的“结绳记事(数)”应该是同一时期的产物。
在此期间,人们不仅学会了数数,而且还把它记录下来。对量的认识也是从实践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如原始人在打制石器时,要选择轻重适合的砾石;加工木棒时,要选择长短、粗细适度的枝干;分配食物时,要有大体相等的量等等。在山顶洞人遗址,就发现有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砍砸器、刮削器,甚至还发现了一根骨针。人们已能将小块的兽皮缝合在一起,做成长度、大小适当的“衣服”。从这些遗物足以证明,原始人群对数和量已有认识,并且运用到改进生活条件和制造各种简单的工具上去了。
骨片记数
骨针缝衣
人们有了对数和量的认识之后,又经过了相当长时期才逐渐开始了简单的测量活动。就拿居住条件来说吧,先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过着栉风沐雨、风餐露饮的生活,有时在那遮天蔽日的大森林里“构木为巢”,有时又迁徙到蜿蜒起伏的山丘,寻找可供居住的洞穴以避风雨。就是在山顶洞人遗址,也还找不到任何测量的痕迹。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原始人战胜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一批打制得很规整,并经过磨光的石斧、石铲等工具开始出现。这些工具已有比较锋利的刃口,能砍伐较粗壮的树干了。随后陶器开始出现,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开始成为原始人谋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在这一时期,人们已不满足于居住在潮湿、阴暗的山洞里或不稳定的树干上,而要求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居所。在吃饭、穿衣问题初步解决之后,便开始想要建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了。
古老的村落 测量的开端
大约距今四、五万年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原始人群跨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已广泛的运用,骨器、竹木工具有所发展,修建房屋已成为力所能及的事。一部分人砍伐了大量的木材,开始搭起一个个半地下式窝棚。距今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组织的力量逐步强大,在部落酋长的率领下,氏族群体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起几千处早期的村落。
半坡遗址
西安是我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它东临黄河,三面大山环抱,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是氏族部落聚居的好地方。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郊河东岸半坡村发掘了一处大型的仰韶文化遗址,揭开了原始公社的帷幕。遗址内有整齐的房屋、窖穴、各种陶制的生活用品,有编织成麻布的衫裙,有圈养的牲畜,还有石、木、骨、角制成的生产工具。
走进遗址大厅,似亲临几千年前原始公社的村落。俯瞰着一座座圆形、方形的房屋,抚摸着浸透了先人血汗的简陋工具,环视着画家描绘的一幅幅公社村民劳动、生活的场面,就象看到了一些身披兽皮麻衫,体骼强壮的氏族群众胝(zhī)手胼(pián)足地在建造着一幢幢低矮的小土房。另一些人肩掮木材、身背猎物欢欣奔跑。还有的在氏族酋长带领下开垦着荆棘丛生的土地。这一幅幅充满沸腾生活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这一切标志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共同的劳动 粗略的测量
半坡氏族村落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在残存的5万平方米的面积内,包括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三部分。居住区在村落的中心,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已发掘的3千平方米居住区内,共有房屋46座,皆属半地穴式建筑。它的结构一般是在地面挖一个每边长约5米,深90厘米的圆(方)坑,然后以坑沿作墙基,往上再修高约1米左右的土墙。室内中央还有烧火的炉灶,为取暖和炊饪之用。墙壁和屋顶是由许多木柱支架起来,四周再抹上泥。
房屋的布局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在一群建筑中以一座大房子为中心,周围是许多小房子,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每座小房子的面积约20平方米。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与半坡遗址时代相同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现了三座结构相同的大房子。除位于居住区东部的一座面积是123平方米的房子外,在北部和西部各一座,面积均为80平方米左右(每边长9米)的正方形房子。这当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当时用拉绳或用树的枝干比一比,作为测量工具是可以想象的。
围绕在半坡居住区周围有一条深宽各约5米的围沟,是村落的防御工事,一端有通道,显然是氏族公社出入的门户。在当时生产工具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要规划这样一个布局合理,安排得体的古老村落,在建筑过程中对房屋大小和部落设施间距的丈量,各种建材长短的取舍,作一个比较性的测量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共同建造氏族民众聚集地的大房子和修筑防御围沟这类大型工程时,由氏族酋长用拉绳或选用某一根树干来确定一个粗略的、共同遵守的“标准”已成为必要了。
除半坡遗址外,近年来在长江流域发掘了河姆渡文化,在这里揭示出一大片木结构的建筑遗址。遗址中有许多带榫卯的建筑构件,榫卯的种类很多,有凸字形的方、圆榫头,有的凿出方形或圆形的卯眼,还有在一个构件上既带有凸榫,在它的一侧又凿有卯眼。虽然至今尚未发现一支原始社会的“尺”,但是这些榫卯构件足以说明长度测量已从一根树枝、一条粗绳发展到已规定出一个单位,做成一种器具进行小单位的长度测量了。
随着这些测量活动的逐渐频繁,范围逐步扩大,在一定的地域内提出统一“标准”的要求后,才促进了度量衡的产生。